獨立大店模式曾是川派家具品牌的“專利”。川派家具品牌的成功也是獨立大店模式的成功。有關單品牌獨立大店模式是否會成為中國家具終端零售業未來發展的主流模式的討論從來就沒有間斷過。也從來沒有任何定論。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的事實是,近幾年,中國家具行業的“行業大品牌”紛紛布局獨立大店。也許我們從這些行業大牌開啟的大店模式當中能看到一些行業的走勢。
我的判斷是,獨立大店模式的興起,預示著家具行業“消費者品牌”開始崛起。
獨立大店模式先行者
川派家具單品牌獨立大店模式在三四線城市的成功,為單品牌獨立大店模式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目前,粵派、京派,浙派等家具板塊的代表性品牌,已經開始了布局單品牌獨立大店。甚至有些品牌的獨立大店的面積超過了10000平方。儼然就是一個大賣場。
為什么近兩年,這些“行業大牌”(也包括建材行業大品牌)紛紛布局獨立大店了呢?請接著看下面的分析。
行業大品牌突破求變
行業大品牌想掌控更多零售渠道的主導權。獨立大店模式是其突破求變的途徑之一。
大家都知道,中國家具行業的很多行業大品牌多數都是依靠全國性家居連鎖賣場及區域性家居連鎖賣場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在中國有“家居賣場消費者品牌”而沒有“家具品牌消費者品牌”。之所以存在這樣的現象,是因為行業的大品牌大多是依托大型家居賣場而存在的。也就是說家居賣場的品牌知名度遠遠高于入駐在家居賣場當中的行業某些行業大品牌的知名度。
行業大品牌之所以被稱為行業大品牌,是因為行業大品牌是依靠全國性連鎖大型家居賣場的背書而提升知名度的,行業從業人員知道,消費者并不知曉。在消費者的認知里,在紅星美凱龍,月星,居然之家等全國性連鎖家居大賣場中的品牌,就認為是行業里的大品牌。反之,則不認為是行業大品牌。
就家具行業的從業人員而言,對于行業大品牌的認知是相對一致的。但是,消費者對家具行業大品牌的認卻是五花八門的。也就是說,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消費者家具品牌還未出現。行業大品牌大多被全國性連鎖家具賣場所綁架。行業大品牌的市場發展嚴重依賴連鎖賣場的發展。尤其是粵派家具和京派家具。行業大品牌本身的渠道拓展能力普遍較低,幾乎沒有什么主導權。當然幾乎也沒有什么話語權。
靠家具工廠和連鎖家居賣場的戰略聯盟拓展市場更是無法保障市場的全面拓展。因為每一個賣場的好位置永遠是有限的。行業大品牌的位置之爭越演越烈。
然而,近幾年來隨著大家居賣場的客流越來越小。家居產品銷售渠道越來越多元化。單一依靠全國性連鎖賣場的發展而發展的行業大品牌感覺到,即使拿到位置之后,開店銷售的預期好像越來越不如從前了。讓行業大品牌感覺到依托全國性連鎖賣場的發展而發展的模式,已經不可持久。如何突破目前的發展瓶頸掌握企業發展的主導權,是所有行業大品牌需要考慮的問題。
因此說,獨立大店模式就是行業大品牌掌握市場發展主導權的突破求變途徑之一。
獨立大店模式是否可行
前些年嘗試獨立大店模式的企業也不在少數。大多數企業效仿川派獨立大店模式都以失敗告終。那為什么近幾年又有很多行業大牌來效仿獨立大店模式呢?到底單品牌獨立大店模式可不可行呢?有哪些經驗?有哪些坑?有哪些發展趨勢呢?從中我們又能看到怎樣的發展方向呢?
1、單品牌獨立大店模式,逼迫行業大牌多元化發展。
單品牌獨立大店模式要求家居工廠的產品系列必須要多,否則支撐不了開大店。這就意味著要想走大店模式,必須要開發更多的產品系列,來滿足獨立大店模式面積的要求。如果不具有產品開發優勢的,尤其是跨品來經營的家具工廠該怎么辦呢?大家可以看到,這樣的企業通常會找工廠代工或者直接收購目標品類產品工廠。可以預見的未來是,家具行業的企業兼并重組會越來越頻繁。
2、單平米產出成正比例關系是單品牌獨立大店最大的挑戰。
如何能保證單品牌獨立大店模式有較高的單平米產出是個很大的問題。多個品牌的獨立大店的實際運營顯示,隨著單品牌獨立大店面積的增加,其單平米的產出不是提高的而是下降的。獨立大店中的產品配比,并不是簡單的產品系列組合那么簡單。但是,產品多系列配比是必要條件。究竟多大面積的單品牌獨立店是最佳的產出比,需要生產企業和家具經銷商做科學的評估。并不是獨立大店面積越大越好,越大越有優勢。
很多企業的衰落就是死在產品多元化發展的道路上。家具品牌多元化發展,會對企業產生以下幾個影響:
第一個影響是隨著品牌產品多元化的發展,消費者對品牌經營品類的認知會發生不斷的變化。
比如說,一個做沙發品牌的行業大牌。隨著其板式,實木,歐美,定制等家具品類的發展,原來消費者對其的認知標簽是沙發品類。隨著幾年的多元化發展,消費者對該品牌的認知并非是沙發了,而是變得模糊了。不知道這家企業的主營品類是什么了。如果該企業多元化的品類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那么,在多元化的過程中,必然會消耗掉原來多年積累的消費者對該品牌所經營品類的基本認知。也就是說,企業在大店模式的推進、產品多品類化的發展道路上,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某知名川派沙發品牌在跨多品類發展了幾年之后,發現情況不妙。2018年,重新聚焦主業布藝沙發,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多品類發展之后,慢慢的丟失了消費者對該品牌所經營品類標簽的認知。
家具行業的另一個品牌顧家,目前走的是多元化的道路。顧家工藝休閑沙發是其崛起時的品類標簽,是行業的標桿。后來多元發展,將顧家工藝改成了“顧家家居”,2016年,我發現很多顧家終端店面的門頭由“顧家家居”又改回了“顧家工藝”。這可能是行業大品牌在品類多元化發展道路上必要的嘗試成本吧。日后你可能在更多的地方看到“顧家工藝”、顧家家居(獨立店)、顧家全屋定制、顧家家居睡眠中心、顧家還有家紡你知道嗎?
顧家多元化發展模式,我本人是比較看好的,終端的呈現形式也是多樣化的。顧家并沒有開設較大面積的獨立店。獨立店大多在1000平方左右。顧家的經銷商的存活率是行業數一數二的,也是最為穩定的,也許從這些現象,你能洞察到什么。
對于家具經銷商而言,如何平衡當地大型家具賣場中的同名店中店與獨立大店的關系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版權所有:深圳市新宇網絡有限公司
深圳網監處備案號:440301105615310
粵ICP備11084799號
新宇獵頭·全國服務熱線:0755-85242419
新宇獵頭·業務熱線:0755-85242419 傳真:0755-61673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