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人才晉升空間的暢通渠道。資源優化配置是經濟學最重要的命題之一,人才這種稀缺資源在社會中的作用顯而易見,但是如果沒有合理的制度,不能為做出貢獻的人才提供回報,就會逐漸打擊其積極性、創造性,為此,必須進行深層次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人才流動的暢通渠道,完善人才激勵保障機制,讓能做事的人有位置,讓想做事的人有機會,讓無能力做事的人走出去,加快人才在區域和行業間的優化配置,轉變論資排輩的舊思維,切實形成保護、尊重人才的良好風氣。
其次,加大吸引力度,改善環境,不斷吸引國外留學人員回國工作和國外各領域人才到中國工作。國家人才培養應本著留學人員“走出去”,學有所成“走回來”的原則,不斷鼓勵專業人才走出國門,到經濟技術發達的國家學習,然后以誘人的高薪、寬松的環境、挑戰性的工作鼓勵和支持他們回國工作,讓他們才能有所盡、才華有所展,同時,根據發展需要,著眼戰略規劃,下大力度引進國外人才,在各行業領域中充分發揮智力支持的巨大作用,并建立一套合理的引進機制、激勵機制和工作配套機制,做到讓人才引領發展、讓人才推動進步的樂觀局面。
具體來說,職業經理人普遍遭遇到三大難題:
1)看人不準——人職匹配只懂“皮毛”
很多職業經理人可從“閱人無數”的經驗中大概判斷求職者的性格和能力水平。但要從公司的價值觀(即企業文化)、長遠發展和崗位需求出發,“看”人準,要準在“人職匹配”上。這就是為什么有時候一個很優秀的人招進來后才發覺,不好“用”,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人職匹配上有偏差。
2)員工個人職業生涯發展不能解決——發展路徑不明
職業經理人對于公司各個崗位,尤其是核心崗位的發展路徑要提前做好鋪墊和規劃。如果員工發展到一定階段,感覺這平臺已經不能為他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時便會選擇離開。此時,對于有發展欲望的員工,會掂量出什么對他的長期發展更有利,所以為什么加工資也不奏效的原因就在此。
3)激勵方式達不到預期效果——激勵效率低下
似乎在企業管理者和員工之間有一層“天然的屏障”,信息總是在兩個層面流動,難以相互貫通,相互理解。某職業經理人在工作中就碰到了這樣的問題,他說“每天看到辦公室里這消極的氣氛,我就頭疼,為了提起他們的干勁,我這是‘連哄帶騙’什么方法都用了,還是不起作用!”不了解員工真正的發展訴求,激勵手段和措施自然難以奏效。
企業也要考慮到核心人才的職業規劃,打通轉軌渠道,為核心人才提供更大的空間,轉軌之后的工作會給核心人才帶來很大的挑戰。即讓核心人才有了發展空間有又增加了工作的挑戰性,一舉兩得。
版權所有:深圳市新宇網絡有限公司
深圳網監處備案號:440301105615310
粵ICP備11084799號
新宇獵頭·全國服務熱線:0755-85242419
新宇獵頭·業務熱線:0755-85242419 傳真:0755-61673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