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頤源·晉土地現代都市農業科技園,占地一千余畝,總投資6.5億元,是鹽湖區十大重點工程、十二大旅游景點之一,位于鹽湖區現代農業示范區入口處。農業科技園結合鹽湖區的自然條件、農業發展現狀和運城市現代農業示范區整體建設規劃,以有機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建設成一個集循環農業、高效農業、有機農業、精準農業和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能源展示、有機循環農業生產、加工物流、農技研發與培訓、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現代都市農業科技園。
核心園、示范生產基地以國內外先進的現代農業科技為依托,立足于中部地區農業文化、農業資源和主導產業發展的需求,按照現代農業產業化生產和經營體系配置要素和科學管理,建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先導型現代都市農業和生產示范基地。在園區基本實現與國際水平接軌的農業產品標準化、經營企業化、管理信息化、技術服務網絡化,實現農業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在此基礎上,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及中部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面持續高效發展。
指導思想:
一是以園區創意農業和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為主基調,力求在農業技術、產品生產、運行管理模式上與世界先進水平接軌;
二是突出中部農區特別是中原農區產業特色,通過園區建設,為中部地區農業國際化發展提供典型模式和經驗;
三是貫徹農業創新、創意的戰略,參與國際競爭、合作與分工。
功能定位:
一是世界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及國內外現代農業技術示范應用的“窗口”和技術輻射源,將構建起中部農業主產區新型農業產業體系和技術體系。
二是現代農業新技術應用示范基地和出口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
三是具有較強的技術研究開發條件和能力,將進行國際間農業科技合作交流,并成為現代農業新技術的“孵化器”。
運營模式:本園區堅持“政府指導、企業運作、社會參與、農民受益”的原則,確保園區建設規范、有序;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發揮中原區域優勢,突出地方特色以推進地方農業結構調整及農村經濟發展為目標,以先進適用技術為支撐,通過加強農業技術的組裝、集成和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傳統農業的改造與升級。以企業為龍頭,主導產業為基礎,通過政府引導、社會參與,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有效服務于區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通過完善運行機制,為園區建設提供信息、科技、資金、政策、法規、組織等方面的服務保障,促進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
頤源·晉土地現代都市農業科技園從總體發展體系上分為三個層次,即核心園、示范生產基地、輻射區。
核心園:核心園在園區體系中屬于現代都市農業創意及科技引進和轉化應用、農業技術開發和農業成果孵化、農業科技交流與技術培訓及現代都市農業產品展示與創意超市展示貿易中心,核心園涵蓋五個中心:包括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現代農業服務中心、現代農業科技展示中心、信息控制中心、科普教育中心。
(1)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建設一個立足運城、覆蓋城市圈、輻射全省、創建全國一流的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為農村各類產權流轉交易提供場所、設施、發布信息、組織交易等服務,履行產權交易鑒證職能;提供信息咨詢、交易策劃、產權經紀、培訓輔導、委托管理、投融資等相關配套服務的機構。為推動農村產權流轉,廣泛吸引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發展現代農業,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業農村經濟提供有效的平臺。
(2)現代農業服務中心:主要為要創業的工商、農戶、個體提供現代農業的系列服務:規劃建設、農資服務、保險服務、農技服務、培訓服務、信息服務、檢驗服務、加工配送、流通服務等一系列服務,同時建立農產品交易中心和第三方農產品檢驗檢測平臺,引領山西省乃至全國整體農業水平的提升。
(3)現代農業科技展示中心
現代農業科技展示中心占地10000㎡,以現代園藝高新技術展示為核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結合各功能分區的園林化布局,實現農業高新技術的集成展示與示范,建立集高效、環保、低碳、休閑于一體的規模化、標準化、數字化、可持續的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展示中心。共分為三個功能區和五個主題館,生產功能區(蔬菜工廠)、體驗功能區(綠色生活館、南方果蔬管)、綜合展示區(多功能展廳、控制室),具備創意體驗、休閑觀光、蔬菜生產、產品展示、產品貿易等綜合功能。在“高效”、“生態”、“綠色”方面形成特色,最終形成在山西地區乃至全國具有重要影響的現代農業生態科技示范基地,打造山西地區綠色安全農產品第一品牌。
(4)信息控制中心
信息控制中心集成了全自動全智能的環境模擬技術,以人工光源技術、計算機智能控制技術、雙向調溫控濕、環境數據采集與自動控制等13個相互關聯的控制系統,可實時對溫室大棚內的植物的溫度、濕度、光照、CO2濃度以及營養液等環境要素進行自動監控,實現智能化管理,同時通過遠程監控平臺,對終端銷售實施監控,讓顧客在購買產品的過程中可以了解到產品的生產基地、生長狀況、營養價值等,真正實現產品從基地到餐桌的可追溯體系。
(5)科普教育中心
科普教育中心內部采用先進的環幕影院設備,預備一萬部關于生活、養生、植物生長、動物成長等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影片,為前來的學生、市民、農戶等提供農科普及教育、農業實用技術、營養與健康等專題講座及科普錄像放映,拓展農業科普教育功能,成為運城市現代農業科普教育基地。
示范生產基地:示范生產基地作為核心區的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和產業化帶動基地,按照園區主導產業發展要求進行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和經營。示范生產基地涵蓋:農產品加工基地、工廠化育苗基地、工廠化種植基地、農產品集散物流基地、有機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
(1)農產品加工基地:園區農產品加工基地主要從事產業化經營和技術組裝集成、成果轉化、科技推廣、農產品生產的場所。
基地內農產品加工主要是蔬菜類、副產品類等農產品的初級加工和精深加工,即圍繞中原地區農業的主導產業進行設計。同時,與現有加工格局相結合,形成類別齊全的農副產品加工體系。主要產品包括凈菜加工、果蔬食品加工(果蔬飲料、果蔬粉、果蔬嚼片、果粒漿、果蔬纖維)、主食加工(特色饅頭、雜糧饅頭、營養型饅頭、功能型饅頭、面條等)。
(2)工廠化育苗基地:通過對農業生產進行標準化與規范化控制,將環境因子通過各種傳感器反饋給計算機,將各種專家的栽培管理經驗進行數據參數集成成為“專家系統”,“農業智能專家系統軟件”再將各環境因子、專家參數進行智能化的數據分析與處理,最后再對當前的環境各種設備設施進行智能化自動化的調控,從而達到各種溫、光、汽、熱、營養各種環境因子相對穩定與平衡,從而使育苗的環境達到最佳化, 滿足育苗基地的工廠化條件,實現標準化的種苗快繁和工廠化生產。
(3)工廠化種植示范基地:工廠化種植是通過設施內高精度環境控制實現農作物周年連續生產的高效農業系統。它集成了全自動全智能的環境模擬技術,為植物的生長與發育創造出最佳的人工環境,是完全可控可調的按照人的意志進行管理的栽培系統,以人工光源技術、計算機智能控制技術、雙向調溫控濕、環境數據采集與自動控制等13個相互關聯的控制系統,可實時對植物工廠的溫度、濕度、光照、CO2濃度以及營養液等環境要素進行自動監控,實現智能化管理,展示并示范各類先進適用的立體無土栽培技術、人工光源技術、計算機智能控制技術、物聯網技術等科技應用,形成工廠化種植示范基地。
(4)農產品集散物流示范基地:該示范基地共分信息交流中心、延伸服務中心、配套服務中心、貨物集散中心和利潤形成中心,構造“五心合一”全方位服務模式,農產品集散物流基地采用新型的交易模式,為農戶、超市提供了一個方便快捷的間接交流平臺,并能完成收購、儲藏、加工、運輸等一系列的流程。
(5)有機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
通過發展有機生態養殖、有機肥加工生產、大型沼氣工程建設、有機農作物種植。實現:養畜----糞便(沼氣原料)----沼氣、沼液、沼渣(用于有機肥生產及發電)----有機作物種植(有機果蔬、玉米等)—人、畜(果菜食品及養殖原料)。
通過物質流、能量流的循環,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無公害有機農產品的生產,減輕化肥、農藥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工業污染,而且綜合利用家畜糞便、養殖廢棄物等,保護了土壤,清潔了環境,維持了生態系統的平衡。同時創造新生能源,利用養殖糞便進行沼氣池厭氧發酵產生沼氣,可以為園區及周邊農戶提供清潔能源。
養殖方式主要為體驗式生態養殖,通過先進的網絡技術,將市民和養殖基地進行鏈接,讓顧客隨時對養殖場地進行監督和管理。
輻射區:輻射區為園區技術傳播和輻射帶動的廣大農業生產與農村經濟區域。輻射區涵蓋四個萬畝輻射基地:
(1)建設1萬畝有機蔬菜種植基地;輻射周邊縣市發展有機蔬菜種植;
(2)建設1萬畝有機農作物種植基地;輻射周邊縣市發展有機農作物種植;
(3)建設1萬畝有機果樹種植基地:輻射周邊縣市發展有機水果種植;
(4)建設1萬畝花卉苗木種植基地:輻射周邊縣市發展花卉苗木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