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春合縱鋰業科技有限公司是由中南大學教授、博導李新海博士和他的學術團隊于2010年10月投資興建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位于宜春經濟開發區,注冊資本1000萬元,法定代表人李新海博士。公司主要從事電池級碳酸鋰和鋰電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以及動力電池等新能源鋰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與銷售。目前,公司尚處于籌建階段,僅有職員21人,其中教授級專家3人,博士后2名、博士3名(其中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1名、日本東京工業大學1名)。公司技術團隊擁有強大的創新和研發能力。公司首席科學家李新海博士,是中南大學教授、博導,是先進能源與材料領域的享有政府特殊津貼的知名學者與專家。他還擔任著教育部先進電池材料工程中心副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冶金物理化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鋰電池行業協會理事、《電池》期刊編委等職。李新海博士長期從事材料、冶金與電化學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完成了國家“973”項目、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國家“八五”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后基金項目以及湖南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近20余項,先后有12項科研成果通過省部級科技成果鑒定,獲省部級以上成果獎勵7項。李新海博士申請國家發明專利60余項,已獲授權20項,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被SCI、EI收錄的論文達200多篇次,出版《化學電源》專著一部,其中“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鋰離子電池及其關鍵材料制造技術”榮獲200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鋰離子動力電池關鍵材料及器件制造技術” 榮獲2007年度教育部技術發明二等獎, “鋰離子電池及其關鍵材料的制備技術與產業化”榮獲2006年度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李新海博士先后榮獲湖南省優秀專家、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科技工作先進工作者、湖南省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長沙市十佳科技創新青年人才、長沙市高開區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長沙市高開區突出貢獻的創新專家等多項榮譽。公司與有著鋰電行業“黃埔軍校”之譽的中南大學共建實驗室。該實驗室依托中南大學的國家重點學科——冶金工程,集中了冶金、材料、電化學等多學科的專家,組成了強有力的科研隊伍,其中有教授、副教授及博士學位以上學者7名,在讀博士10名,在讀碩士30名。多年來,該研究團隊一直追蹤世界先進技術,在鋰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的制備、電解液體系以及鋰離子電池制造等有關技術和設備方面,形成了獨特的技術路線,在國內獨樹一幟,在國際上也有很大的影響。公司管理團隊擁有豐富的管理知識與實戰經驗。董事長李新海博士具有豐富的高技術產業孵化經驗,先后成功孵化創辦了湖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南海納新材料有限公司、深圳海盈科技有限公司等鋰電行業的領軍企業。高級工程師謝林寶,1982年畢業于江西冶金學院有色冶金專業,畢業后供職于江西鋰廠近20年,歷任技術員、工程師、車間主任。期間,參與了氯化焙燒法處理鋰云母生產碳酸鋰工藝的試驗,堿壓煮法實驗,獲得國家三等獎;先后擔任了華友鈷業有限公司等多家冶金公司高級工程師,擁有豐富的礦石提鋰技術和生產管理經驗。當前,公司的首要任務是投資26142萬元,建成年產1萬噸鋰云母提取電池級碳酸鋰項目。該項目所采用的生產工藝——鋰云母礦相重構綜合提取電池級碳酸鋰,不僅公司擁有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而且工藝先進,生產成本低,資源綜合利用率高,環境友好,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中試產品已通過江西省科學技術廳的“科技成果鑒定”和“新產品鑒定”。項目將分二期建設,一期建設規模為年產3000噸碳酸鋰,總投資10401.5萬元;二期建設規模為年產7000噸碳酸鋰,總投資15720.5萬元。項目在2010年10月于宜春經濟開發區購地400畝,項目一期已于2011年1月正式動工建設,項目二期將于一期投產后的一年內動工建設。項目建成達產后,將實現銷售收入47553.3萬元,利潤12929.2萬元。項目依托宜春當地豐富的鋰云母資源,它的建成不僅為宜春市政府實現“亞洲鋰都”的宏偉目標,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還為當地提供了5743.68萬元可觀的財稅收入,同時也為當地民眾提供了近600個就業崗位。合力齊心,勵精圖治,追求卓越,不斷創新——是公司企業文化的核心。在實現鋰云母礦相重構綜合提取電池級碳酸鋰工藝的產業化,成為國內規模最大、技術領先、服務一流的電池級碳酸鋰供應商的同時,建成鋰電產業從資源到器件的完整產業鏈,逐步成為全球具有影響力的鋰電新能源供應商是我們的終極目標。